不算是新片了 只是因為過年要打發時間 對籃球這個項目又有興趣 就看了
就跟大多數的運動影片劇情差不多 都在描述一群在黑人區長大的小孩
本來都已經放棄自己了 比賽也都亂七八糟 每戰必敗
但當一個新的教練來到這裡 帶來了嚴格的要求 重拾他們對自己的信心 最終締造了傳奇
內容不外乎就是本來反抗的青少年 如何一一被馴服 有時有些人因走入歧途就劃下生命的句點
不只是很多運動電影這樣描寫 很多黑人電影 特別是跟教師有關的電影
如危險遊戲等 都離不開這樣的公式
而這部電影比較強烈的訊息則是在於 贏得比賽不是卡特教練最在意的
他希望的是這些小夥子能贏得他們自己的人生 上大學 受教育
而不是進入監獄 吸毒致死 在路上被幹掉
不能因為他們贏得比賽 就可以放任他們不去上課 成績被當 行為不檢
只要球打的好 就算成績再爛 各個大學也會捧著獎學金來找他們
千萬不能有這個"只要我球打的好 其他我做什麼都可以"這種觀念
現今NBA的職業球員 越來越有這種趨勢 高中畢業直接進入職業籃壇
沒有受過大學教育或是沒有完成大學教育的結果就是造成很多年輕球員很容易迷失
容易犯錯 沒有規劃自己的人生
成功的賺入千萬年薪 不愁下半輩子吃穿 失敗的 就這樣消失了
我們對學生運動員的要求是否都太低了?美國如此 台灣也是如此
就像卡特教練說的 Student Athletic 最重要的是前面 Student這個字
學生的本分就是上課學習 充實自己的學識知識 運動員的身分是附加的
台灣最受歡迎的學生運動應該算是HBL高中聯賽 從我高一開始 這項比賽受到極大的歡迎
或許他們球技沒有那麼純熟出色 可是那種熱情 單純 很容易令人動容
和我同屆的那些HBL明星就是現在國內籃壇的主力 諸如田壘 曾文鼎
他們走紅的如此的快 但我觀察這些人這麼多年 他們離開高中後 反而沒有太多的成長
他們的確上了大學 甚至還有的上了研究所
但往往很多球員能夠繼續升學的原因是因為學校需要他們繼續打拼 爭取好的名次
他們在課堂上的出席率和成績 就不是評量的重點了
這些高中球員越來越只重視自己的造型 風格 如何去表演才會出名
頭髮很帥氣 可是頭髮底下的東西呢?!
每次訪問都不知道到底在說什麼 不然就只會謝謝球迷的支持 吐不出什麼令人玩味的話
我想 這些學生球員已經被寵壞了 他們習慣享受鎂光燈 球迷的尖叫
但球場之外的事情 他們什麼都沒有學會
當然要強調不是每個人都是如此 有很多人還是保持著自己應有的本分 而不會被沖昏頭
相同的問題不只出現在籃球 其他像是棒球也是如此
我們在為這些學生運動員場上的表現喝采時 是否也應該同樣要求他們對自己的課業負責
不能夠以運動員就是只會運動不會念書來當藉口
學習是學生的本分 我想我們很多人自己都有錯誤的觀念 也造成這些學生運動員有了偏差的觀念
或許在運動比賽中他們才找到自己揮灑的空間 是他們人生最燦爛的一刻
可是人生不會就在高中結束後劃下句點 路還很長
記得以前NBA常常拍很多宣導教育的廣告 口號是"Stay in school"
但看著近來那些高中畢業生投入NBA籃壇 真不知道 到底該罵的人是誰?
是那些學生運動員?還是那些急著培養明星的老闆?或者是我們這些只想看球的觀眾?
- Feb 01 Wed 2006 08:49
卡特教頭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