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觀賞最新一集的Modern Family時,看到最後一段真的讓我當場大笑,因為最後那幾段向"The Godfather"致敬的橋段,實在完全戳中我的點。
當Phil和Claire在教堂接受正式成為Jay和Gloria小孩的教父母時,而他的兒子Luke在外面按照他的指示一一解決他們姐弟妹面臨的社交難題。
配上最後那段,Phil坐在書房裡,對著Claire說, "Don't ask me about my business, Claire!"
然後Luke就走過來,把書房的門關上。
前兩天在觀賞最新一集的Modern Family時,看到最後一段真的讓我當場大笑,因為最後那幾段向"The Godfather"致敬的橋段,實在完全戳中我的點。
當Phil和Claire在教堂接受正式成為Jay和Gloria小孩的教父母時,而他的兒子Luke在外面按照他的指示一一解決他們姐弟妹面臨的社交難題。
配上最後那段,Phil坐在書房裡,對著Claire說, "Don't ask me about my business, Claire!"
然後Luke就走過來,把書房的門關上。
其實,現在根本沒有在看電視。
自從去年用來看電視的螢幕燒掉後,就一直懶得花錢再買新螢幕。
加上目前房間的第四台訊號真的很爛,電影台根本就是雪花一片,
所以,我根本沒有在看電視,但影集還是一部接一部地看,哈哈!!
暑假到了,也終於有機會再度開始品嚐電影的趣味(學生真是令人憎恨的職業...)
無論是看電影台還是去電影院欣賞,
能夠看電影對我來說,就是一大享受~~
最近看了這麼多電影,其中最可以讓人探討的當然是大賣的"黑暗騎士"
不過,我想大家都已經寫到濫了,
以下的英文是出自於"料理鼠王"中,美食評論家Ego的評論:
"In many ways, the work of a critic is easy. We risk very little yet enjoy of a position over those who offer up their work and themselves to our judgement. We thrive on negative criticism, which is fun to write and to read. But the bitter truth we critics must face is that, in the grand scheme of things, the average piece of junk is more meaningful than our criticism designating it so.
But there are times when a critic truly risks something and that is in the discovery and defence of the new. Last night, I experienced something new, an extraordinary meal from a singular unexpected source. To say that both the meal and its maker have challenged my preconception is a gross understatement. They have rocked me to my core.
In the past, I have made no secret of my disdain for Chef Gusteau’s famous motto: Anyone can cook. But I realized that only now do I truly understand what he meant. Not everyone can become a great artist, but a great artist can come from anywhere. It is difficult to imagine more humble origins than those of the genius now cooking at Gusteau’s, who is, in this critic’s opinion, nothing less thatn the finest chef in France. I will be returning to Gusteau’s soon, hungry for more."
最近在批踢踢movie板看到討論演技好不好的文章,
裡面提到一些演技好的演員,和演技不好的演員,
讓我這個超愛看電影的人都想要記錄下一些自己的想法。
的確演技好不好,誰該得到今年的奧斯卡金像獎,
都是比較主觀的問題。
中文片名就是"二見鍾情"啦!
想一想,這部電影也好久了。
可是每次只要想要浪漫的愛情電影,
這部片的場景往往會馬上浮現在我的腦海當中,
算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愛情小品。
新娘百分百 這樣的片名雖然不喜歡 但還是可以接受
但是每次看到英文片名被台灣片商操弄 就讓我格外不悅
非常喜歡推敲英文片名的涵義 是大家都知道的老習慣了
不過 我到沒有去深究為什麼要把本片取做諾丁丘
除了Hugh Grant在本片中是住在這裡之外 倒是沒有給我太多的提示
唯一讓我想到的大概只有 當Hugh Grant在片尾時 拒絕了Julia Roberts時說的話
觀賞死亡筆記本的電影是在很偶然的情況下發生的
從網路上下載了上集 覺得劇情頗有意思 也想把故事看完
就到電影院看了下集
看完了電影 就順便把十二集的漫畫一口氣解決掉
對於漫畫和電影都觀賞過的人來說 應該知道電影只演到漫畫的一半
也就是前半部的部分 所以結局當然也是大異其趣
看007電影其實是很輕鬆的事情
跟看其他電影不一樣 不用想太多
買了票 走進電影院 翹個腳 腦袋空空地準備看看Bond要怎麼解救世界
既然劇情沒有什麼好討論的 每次看龐德電影就一定要看到俊男美女 拉風的跑車 高雅的手錶
世界各地的美景 幽默的對白 這樣才算值回票價
站在一個台灣高雄的男生的角度 Daniel Craig絕對是很醜
我的網誌裡 寫了很多關於電影的文章
但是我在寫影評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首先 我個人沒有那麼有深度 沒有修過太多藝術的課程(應該是完全沒修過吧!)
也沒有很豐富的學術底子 怎麼可能看出太深的東西
再來 我寫這些文章 內容不完全是在討論這部電影
有很多時候 我甚至只是因為電影裡面的一個小小的片段有感而發 寫下一些東西
在史蒂芬金的四季奇譚中 這個被列為夏季段落的小說翻為"納粹追兇"
在HBO播放時 翻成"誰在跟我玩遊戲" 在DVD裡 看到港譯"小猿"(真是令人折服的翻譯)
從第一次看這片 到第二次 中間隔了大約有六七年之前
高中時 身為電影狂的我 沒事就是轉到電影台 一直看沒有看過的影片
聽到 看到報紙 雜誌有介紹什麼影片 二話不說 一定想辦法找出來看 就算把錄影帶出租店翻過來也要找到
(想當初要租Leon還真的是錄影帶店小姐去倉庫幫我找出來 連外面的殼都壞了)
最吸引我看這部電影的原因應該就是Christian Bale
自從看了Equilibrium之後 就很喜歡這個演員
而這部片的整個組合 儼然就是Batman begins的原班人馬 更沒有不看的理由
只是如果想看到什麼華麗特效 絢麗繽紛的魔術秀 那就千萬不要考慮這部片
Christopher Nolan的風格總是那麼地黑暗 整部片 讓人感覺就是灰暗
整個重點也在於兩個魔術師如何用一些看似下流的招式在互揭瘡疤 偷竊彼此的秘密
忘記是大四或是大三 還是更早之前的寒假
在高雄老家過年時 老哥拿了這本書回家 說我無聊可以看看
看到書名 只有一個念頭:這是什麼怪書阿?
看了一百頁我就把書和裡面的內容都丟回給老哥
直到今年暑假時 發現這本怪書還拍成了電影 票房相當不錯
裡面的一些內容才又慢慢地從我記憶深處慢慢爬出來
之前有一陣子相當討厭亞當桑德勒的電影 他代表著一種美式的喜劇
幾乎接近抓狂式的表演方式 配合上一些噁心的橋段 常常令我笑不出來
但在我看過"50 first dates"後 我對他大為改觀
原來Adam Sandler can be different!他已經跳脫當初瘋狂的Waterboy和Happy Gilmore
在Click裡面 已經鮮少見到他那種歇斯底里的橋段 但歡笑程度卻大為提高
影片要傳達的意念很簡單 重點在於過程 而非結果
雖然這部電影在台灣幾乎沒有名氣 當初上映時全台灣不超過兩廳
還好還是有發行DVD和VCD 否則 在家裡網路龜速的情況下 可能還無緣觀賞
這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從頭到尾的黑白影像
其實這在彩色電影盛行後 這也不是什麼創舉 如辛德勒的名單就是採用黑白手法
全片只有少數幾個畫面刻意使用彩色的顏色 如果以前沒注意的朋友 可以找機會複習一下
而本片則是從頭到尾都是黑白
看預告的時候 還一直以為電影的背景年代大概是像開膛手傑克那個時候
應該是受到V這個主角打扮的影響吧~
看了才知道原來是在現代 就跟我們現在一樣 有網路 有電視 一大堆的媒體
比較讓我失望的部分應該是 我感受不出那種類似白色恐怖的壓迫感
沒有Equilibrium那種情感控制 光流個淚就會被抓去火化
或是1984中 無所不在的電幕 一值在反覆地洗腦 教育
由於寶貝很期待這部電影的上映 所以我們也趕著頭兩天就去湊熱鬧了
我的確事先就沒有抱著很高的期待 因為我個人認為這本書不適合翻拍成電影
一些腳色的選擇也讓我覺得有點失望
看到開頭前三十分鐘 我就已經大概心裡有譜了 知道這部電影大概就如此而已
到了後半段 我腦袋裡想著的 已經不在是哪些情節和書中不同
而是為什麼Dan Brown會有如此的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