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比較熟的朋友都知道,
我是一個很喜歡事先計畫行程的人。
無論是平常的作息,或者一些中長程的目標,
甚至騎車的路線,都是我計畫的一部份。
然而,只要事情不照著計劃走,
整個人就會有一種抓狂的感覺。
尤其當事情走向偏離原先的計劃月來越遠時,
暴走的指數就會直線飆高。
但在現實生活中,
人生的變化永遠比自己的計畫來的更加迅速,
更加令人措手不及。
就算事先努力揣測各種可能的情況,
想要預先擬定備案。
但往往發生的事情,遠超過自己備案可以控制的範圍。
從高中社團辦活動開始,
這樣的情形就是辦活動的人需要一直面對的。
從以前就學到什麼活動都要準備所謂的雨天備案,
以及辦活動一定要先寫細流,或者有人說的沙盤推演之類的。
就是希望將這些臨時變動的傷害降到最低。
當兵的時候,也是每次一天要結束前,
照例都要在安官桌集合。
然後值星官要先把明天的任務和行程分配好,
要求大家按照計畫走。
不過,經歷了這麼多年累積下來的經驗,
自己也知道,當下在發生狀況的時候,
往往都是出現自己完全沒有預料到的狀況。
這個時候,能夠依賴的,只有自己的反應能力
還有過往的經驗,讓自己迅速擬定新的方案來因應。
而且,還必須要有承擔做錯決定的勇氣。
每次要擬定計畫前,自己都會認為自己心思很細膩,
已經想了很多。
不過,當事情發生時,才發現,就算事先想很多,
可是要如何確保這些狀況的傷害降到最低,
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像是舉辦一個論文發表會,
事先都知道麥克風會很長出問題,
所以,就會先計畫好,要多準備幾個電池和幾支備用麥克風。
不過,當自己可能沒有想到的是:
這些電池和麥克風都是跟同一個單位租借的。
忽略這種事實的下場就是,
準備了一堆器材,但這些器材都是不堪用的。
可是也很玄,
每次事先測試時,就都是正常的。
然後想說,測試太久,到時候又沒電了。所以確定可以正常使用後,
就不會去理它了。
結果,正式上場的時候,
果然就會出現沒電或是聲音太小的情況。
換了三支,結果都會是一樣。
像這種非常基本的小事,
卻屢屢可以在學校中的研討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
包括自己舉辦的論文發表會也不例外。
不過,這個例子是的確可以用計畫來減少傷害的。
像是自己先去買幾個備用電池,
或者另外跟不同的單位租借備用麥克風。
(但通常規模不大的活動,試問誰會這麼大費周章?)
而如果是一些更突發的狀況呢?
像是一個論文發表會,可是發表者到當天才發生變故,
無法到場進行發表。
前幾天發生的話,還可以臨時找好代發表者,
或者更改議程。
可是一兩個小時前才發生的話,要如何處理?
臨時更改議程,擔心後續的發表者或者評論老師無法配合和銜接。
而當下又找不到人可以代為發表,
難道要一個工作人員事先熟讀這些論文,
就為了應付這樣的緊急狀況?
如果解讀錯誤,是不是造成對原作者的不敬,
甚至影響到作者的學術聲譽。
最適當的辦法或許是如何重新分配該場次的時間,
讓與會的人士,都覺得影響不大。
規模不大的活動,可以彈性運用的空間就比較大。
但如果是有相當知名度的場合,
就看主事者的功力和安撫人心的能力。
講了這麼多廢話,
或許只是最近的變化都遠遠超過自己本身的計畫,
因而產生的感嘆罷了!
仔細檢討起來,
有些事情的確是自己事先可能設想的不夠週到;
而有些情況則是自己太過一廂情願地樂觀,
總認為事情會照著自己希望的步調走。
但說真的,地球不會繞著自己運轉。
事情的確不像自己想像的那麼簡單。
但是狀況既然都出現了,
抱怨歸抱怨,還是要趕快想出應對的方法來處理。
因為,狀況不會自然消失。
船不一定到了橋頭自然就會直,還是要自己努力把它弄到直才行。
自己還很嫩,對自己說聲:多努力吧!
不然,自己就會逐漸變成自己所討厭的那種人。
加油!好嗎?